查看原文
其他

期刊好文 | 中外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对比分析(文/史兴松、万文菁)

史兴松、万文菁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 2022-06-09

提要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的核心任务之一。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从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三个层面对比分析两套商务英语综合教程的跨文化元素后发现:1)国内原创教材比国外引进教材含有更多跨文化元素,前者基于中国文化视角,后者以英国为出发点;2)国内原创教材的跨文化元素注重国家/地区总体文化,国外引进教材中各文化类别的比重较为均衡;3)国外引进教材的商务导向性更强,主要包括企业管理、营销和商务沟通等。两套教材均符合《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的要求,国内原创教材比较注重阐释跨文化知识,国外引进教材较为重视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方面的内容。最后,本文为国内商务英语教材编写者和使用者提供参考建议。


关键词: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内容分析



1. 引言

外语教育离不开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孙有中、Janet Bennett 2017),商务英语专业也格外重视对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史兴松、徐珺(2012:69)指出,“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是商务英语专业培养目标的核心”。《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质量国家标准》(简称《商英国标》)明确指出跨文化知识与交际能力的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要占商务英语专业整体培养体系的5%—10%,并规定跨文化知识包括外国文学知识、欧美文化知识、商业文化知识和中国文化知识等,跨文化交际能力包括基本跨文化能力(跨文化思维能力、跨文化适应能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等(王立非等 2015)。


随着外语界对跨文化交际能力培养重视程度的逐步提升,学者愈发认识到单靠一两门跨文化交际类专业课程还不足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应当“采取内容教学法设计教材与相应教学方法,在外语教学中有机融入跨文化交际教育”(史兴松 2014:85)。而在外语教育各个环节中,教材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教学内容,对教学具有至关重要的指导意义(胡文仲 2006)。在《商英国标》规定的19门专业核心课程中,“综合商务英语”所占学时比重最大,对学生的专业基础影响深远。因此,本文选取国内高校“综合商务英语”课程最常使用的两套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进行内部、微观评估(孙亚、王立非 2013),对比分析国内原创和国外引进教材中跨文化元素的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并结合《商英国标》和前人观点进行评判,以期为我国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内容的编写和使用提供有益参考。



2. 文献综述

本节首先回顾、总结国内外对各类大学英语教材(含通用英语、跨文化交际、英语写作、专门用途英语等)中的文化和跨文化内容进行的研究,最后基于相关文献提出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分析框架。


2.1 相关研究概览

国内外学者从不同视角研究了各类大学英语教材的文化和跨文化内容。国内大学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内容以英语内圈国家文化为主,英美文化占据强势地位,较少涉及英语外圈及扩张圈国家的文化,中国本土文化内容未得到应有的重视(康莉、徐锦芬 2018;刘艳红等 2015;蒙岚 2011;王春花 2010)。郑晓红(2009)分析了《大学英语综合教程》中的文化价值取向,张虹、于睿(2020)专门探究了大学英语教材的中华文化呈现。胡文仲(2006)对比中美跨文化交际教材后发现,中美教材都注重国与国之间的文化差异对交际的影响,我国的教材对语言与文化的关系以及语用方面的问题更为关注,美国教材引进了跨文化交际理论研究的新概念、新理论和新内容。吁思敏(2017)对五种英语专业跨文化交际教材的内容进行分析后指出,这些教材较注重中西文化比较,但缺少文化意识引导和沟通技巧指南。Matveeva(2007)以定量方法考察15种英文技术服务写作教材的跨文化元素后发现,教材中的跨文化理论探讨居多,另外跨文化元素还出现在练习、作业、文化制品及跨文化小贴士中。Angouri(2010)从文化概念操作角度对六种英国商务英语教材中有关企业会议的课文进行分析后发现,这些教材主要采取宏观文化概念,以国家/地区为单位划分文化。de Oñate & Amador(2013)从教材板块、交际形式、商务语境和国家/地区四个方面定量考察了67种欧美综合商务英语教程的跨文化元素。


综上所述,现有针对大学教材中文化和跨文化内容进行的研究以通用英语教材为主,仅有少数国外学者关注了商务英语教材中的文化或跨文化内容(如Angouri 2010;de Oñate & Amador 2013;Matveeva 2007)。主流研究方法为定性分析(如de Oñate & Amador 2013;Matveeva 2007;Sándorová 2016;刘艳红等 2015),定量分析、系统分析比较少见。仅有少数学者采取了对比视角,包括中美对比(胡文仲 2006)和初级、中级、高级对比(Homayounzadeh & Sahragard 2015)。大部分研究都关注以国家/地区作为划分界线的文化类别,少数研究制订了综合考量教材文化/跨文化内容的框架(如de Oñate & Amador 2013;Sándorová 2016;吁思敏 2017)。


2.2 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分析框架

基于以上文献,本研究构建了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分析框架(见图1),“跨文化元素”指教材中任何板块出现的跨文化内容(de Oñate & Amador 2013;Matveeva 2007;Sándorová 2016),体现在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三个层面。

图1 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分析框架


前人通常以国家/地区为界线划分文化类别,本文根据商务英语教材特色,将文化类别分为国家/地区总体文化和商业文化两大类(参见《商英国标》;史兴松、徐珺 2012)。国家/地区总体文化代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总体价值取向、行为习俗等(Hofstede 2001)。商业文化分为当地商务文化、企业文化、职业文化和消费文化。当地商务文化包括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政治经济环境、经商规则以及经济与商业法律等(史兴松、徐珺 2012)。企业文化指一家公司的内部运营管理制度和工作、交流方式(Cremer 1993)。职业文化指某一特定职业群体(如技术人员和销售人员)特有的工作、交流方式(史兴松、徐珺 2012)。消费文化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居民的消费能力与水平、观念与偏好等(罗钢 2003)。


跨文化主题是跨文化元素的核心(Matveeva 2007;Sándorová 2016),分为四类:1)跨文化适应,指适应新的文化环境;2)跨文化沟通,指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个体进行交流的活动、能力及相关教育、培训;3)跨文化差异,指对不同文化各方面差异的比较;4)跨文化交际理论(Arasaratnam 2015;姜飞 2016)。


商务语境是商务英语教材的特有元素,是蕴含文化元素的具体商务沟通场景,在不同商务环境中采用恰当有效的沟通方式是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商务英语教材是否关照不同商务语境对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会产生重要影响(de Oñate & Amador 2013)。本文参照以往研究,主要关注会议、谈判、会面礼仪等微观商务交际场景(Angouri 2010;de Oñate & Amador 2013),企业的管理机制、商业模式和营销策略等中观企业语境,以及国家之间的经济贸易往来等宏观经贸背景(史兴松、徐珺 2012)。



3. 研究设计

3.1 研究问题

本文旨在回答以下研究问题:1)国内外商务英语教材的跨文化元素涉及哪些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2)国内外商务英语教材涵盖的跨文化元素有哪些异同?


3.2 样本选取

经过查询文献和了解部分高校的教材使用情况后,我们最终选定两套使用率高且具有代表性的商务英语综合教程进行跨文化元素对比分析。一套是《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以下简称《综合系列》),由国内学者根据《高等学校商务英语专业本科教学要求》(试行)编写(王立非 2010),共四册,每册8个单元,共32个单元;另一套是《体验商务英语综合教程》(以下简称《体验系列》),改编自英国教材Market Leader(Cotton et al. 2005),共四册,前两册各12个单元,第三册16个单元,第四册14个单元,共54个单元。


3.3 分析过程

本研究采取定量内容分析法。首先,根据图1的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分析框架制订编码表,如表1所示。在文化类别类目中,编码1为国家/地区总体文化,编码2—5属于商业文化,编码6用于标注其他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类目中,编码1—4对应图1的四个主题,编码5用于标注其他主题。商务语境类目中,编码0用于标注非商务语境(商务英语教材中并非全是商务内容),编码1—3对应图1的三类商务语境,编码4用于标注其他商务语境,编码5用于标注不明确的商务语境(如笼统地提及business context)。对于每一处跨文化元素而言,其所在的教材板块(课文、导入、问题、练习等)是唯一且明确的,但所对应的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可能不止一个。


表1 两套商务英语教材的跨文化元素内容分析编码表


编码者为跨文化商务交际专业在读博士生,通过培训后,两名编码者同时对八本教材进行内容分析。第一位编码者共发现114处跨文化元素,第二位编码者共发现117处,重合率为97.4%。我们最终确定116处跨文化元素:《综合系列》共含83处跨文化元素,其中第一册31处、第二册33处、第三册5处、第四册14处;《体验系列》共含33处跨文化元素,其中第一册9处、第二册9处、第三册10处、第四册5处。然后,我们对重合的114处的编码进行信度检验,Cohen’s kappa分别为0.87(文化类别)、0.88(跨文化主题)、0.85(商务语境),符合信度检验标准。



4. 研究发现

本节根据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分析框架的三个层面,结合定量、定性数据综合展示两套商务英语教材中跨文化元素的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并基于《商英国标》和前人观点进行讨论。


4.1 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文化类别对比

两套教材的文化类别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综合系列》中,国家/地区总体文化占比较大;《体验系列》中,国家/地区总体文化和商业文化的比重则较为均衡;其他文化类别主要包括全球化和国际化议题等。《商英国标》的专业知识要求包括欧美文化知识、中国文化知识和商业文化知识,在教材中融入这些知识点有助于全方位构建学生的跨文化知识体系。


表2 两套中外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文化类别对比


在国家/地区总体文化层面,《综合系列》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为中国,其次是美国、英国和日本等;《体验系列》出现频率最高的国家为英国,其次是美国、中国、俄罗斯和日本等。美国和英国在两套商务英语教材中出现的频数均较高,这与两国较强的经济实力和语言文化影响力密切相关。我国大学英语教材多缺乏本土文化元素(康莉、徐锦芬 2018;刘艳红等 2015;蒙岚 2011;王春花 2010),而《综合系列》能够立足中国视角,提供丰富的文化和跨文化素材,贴近国内外语学习者的环境与需求,更有利于学生掌握用英语讲好中国故事的能力,成为具有“中国特色的跨文化人才”(郑晓红 2012:38)。


在商业文化层面,两套教材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见图2)。《综合系列》包含12处当地商务文化(14.5%)、8处消费文化(9.6%)、1处企业文化(1.2%)和1处职业文化(1.2%),其中消费文化主要关注美国消费主义文化对中国年轻人的影响。《体验系列》包含15处当地商务文化(45.5%)、2处消费文化(6.1%)、2处企业文化(6.1%)和1处职业文化(3.0%)。例如,《体验系列》第三册第13单元“Cultures”导入部分让学生判断哪些细节(如握手、亲吻、直呼其名、送礼物等)属于其所在国家的商务文化;第一册第11单元“Cultures”在词汇练习“Company cultures”中问学生喜欢在哪种风格的组织里工作,选项有uniforms、casual Fridays、a lot of formal meetings和flexible hours,该单元最后的案例研究“A change of culture”讲述了一家跨国银行某海外分行的新任经理想要改变这里严肃的企业文化,布置给学生的任务是帮助这位经理进行适当的调整;第12单元“Jobs”在导入部分问学生喜欢哪种工作性质,选项包括working with a lot of different people、working with the same people等。相比而言,《综合系列》注重引导学生进行文化思辨,《体验系列》则注重商业文化的具体实践。

图2 中外商务英语教材商业文化元素对比


4.2 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跨文化主题对比

如表3所示,两套教材最常见的主题均为跨文化差异,与前人研究发现(如胡文仲 2006;吁思敏 2017)一致。《综合系列》第二册第19页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英国和美国的语言差异,第三册第82页的导入部分引导学生思考中西方的电影文化差异。《体验系列》在每册的导入、课文、问题与讨论、练习等板块比较了不同国家/地区的饮食、小费、企业文化,英国与俄罗斯、德国、美国、西班牙之间的商务谈判,英国与日本、中国的商务礼仪,以及英国与中国、日本、美国、德国、拉美国家的商业模式等。


表3 两套中外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跨文化主题对比


跨文化适应也是两套教材常出现的主题之一。《综合系列》第三册第32页的练习题借助电影《刮痧》引导学生思考华人在美国的跨文化适应问题,第45页的练习题讲述了美国人与希腊人的婚后家庭生活矛盾。《体验系列》第三册的一篇课文介绍了一家美国企业在英国和法国分公司的跨文化策略与实践,以更好地适应当地文化、提高管理效率。


跨文化沟通活动、能力与培训在两套教材中也时常出现。《综合系列》第二册第15页的课后作业让学生查阅提升外语能力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相关资料,第四册第52页的练习题介绍了一家公司的跨文化交际培训课程。《体验系列》第二册的一篇课文介绍了英国商务人士与俄罗斯、日本、中国等国商务人士会面时的注意事项。


跨文化交际理论仅在《综合系列》出现,主要包括文化维度理论和高低语境理论。此外,《综合系列》还常探讨美国对中国的文化影响,或单独介绍中国的传统文化。总体来看,《综合系列》所包含的跨文化主题较为丰富,有助于拓宽学生的视野,提升其跨文化思维能力和适应能力。


4.3 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商务语境对比

两套教材中跨文化元素的商务语境分布如表4所示。宏观经贸背景在两套教材中均较少涉及,《综合系列》在第四册第五单元的导入和课文中提到了中美、美日之间的经贸往来。《体验系列》在第三册的导入(第46页)和课文(第104页)中提到了英国和日本之间的经贸往来,在《综合系列》中,非商务语境(外语学习、婚姻家庭、旅游、餐饮等一般生活场景)和不明确的商务语境(笼统、泛化的商务场景表述,如in/doing business)占比较大;而在《体验系列》中,微观商务交际场景和中观企业语境占比较大。


表4 两套中外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商务语境对比


具体看两套教材中观企业语境(左四项)与微观商务交际场景(右四项)的分布情况(详见图3):在中观企业语境层面,《综合系列》主要探讨跨国企业在管理、营销、公共关系、商业模式中的跨文化问题,《体验系列》侧重讨论不同国家/地区的企业管理和商业模式差异。在微观商务交际场景层面,《综合系列》主要关注中西文化差异对谈判的影响,《体验系列》主要关注英国与其他国家的跨文化谈判和会面礼仪。相比而言,《体验系列》的商务导向更强,更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商务交际能力。

图3 两套中外商务英语教材跨文化元素中观企业语境与微观商务交际场景对比



5. 结语

本文从文化类别、跨文化主题和商务语境三个方面考察中外两套商务英语教材的跨文化元素后发现:1)国内原创教材比国外引进教材含有更多跨文化元素,前者主要基于中国文化视角,后者主要以英国为出发点;2)国内原创教材的跨文化元素注重国家/地区总体文化,国外引进教材中各文化类别的比重较为均衡;3)两套教材的跨文化主题主要为跨文化差异、跨文化交际和跨文化适应;4)国外引进教材的商务语境更丰富、商务导向性更强,企业管理、营销和商务沟通等中观企业语境和微观商务交际场景较为凸显。两套教材均符合《商英国标》的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国内原创教材较注重呈现跨文化交际知识,国外引进教材较注重培养跨文化商务交际实践能力。


基于以上发现,笔者提出三点建议供国内商务英语教程编写者和使用者参考:1)从中国视角出发讨论跨文化问题更有助于学生的理解与运用,国内教材编写者可强化此项优势,使用引进教材的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补充中外跨文化交际的实例;2)编写者应充分强调商务语境中的跨文化沟通问题,除了传统的谈判、管理等场景外,还可加入企业网站、社交媒体、电子商务等新兴商务沟通内容,以拓展真实生动的商务英语素材及相应跨文化知识和技能的摄入;3)教师可根据教材内容展示或引导学生搜集商业电影片段、商务案例、谈判录像等材料,启发学生在具体语境中充分展开跨文化思辨练习,教材编写者也可以在导入或练习模块加入更多跨文化思辨素材。


本文仅采用内容分析法研究了两套商务英语教材,未来研究可拓展更多类型、更多数量的教材,并对教材的编写者、使用者(教师、学生)和出版者进行调查或访谈。


注:本文选自《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2期第50—56页。由于篇幅所限,参考文献及注释已省略。


作者简介

史兴松,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商务英语系教授。主要研究领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万文菁,对外经济贸易大学英语学院博士生,北京交通大学语言与传播学院讲师。主要研究领域:商务英语、跨文化交际。


相关阅读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2期目录及摘要

期刊好文 | 抓好教学“新基建”  培养高质量外语人才(文/吴岩)

专题文章 |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上)(文/文秋芳、常小玲)

专题文章 | 中国共产党百年外语教育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下)(文/文秋芳、常小玲)

期刊好文 | 《欧洲语言共同参考框架:学习、教学、 评估》(扩展版)的解读及借鉴意义分析(文/孙娟、蒲志鸿)

期刊好文丨《产出导向法:中国外语教育理论创新探索》评介(文/孙曙光)

刊讯 | 《外语教育研究前沿》2021年第1期目录及提要

期刊好文 | 法国对外法语教学法的学科发展历程与理论贡献(文 / 傅荣、David Bel)

期刊好文 | 指向深度学习的高中英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文 / 王蔷、孙薇薇、蔡铭珂、汪菁)

期刊好文 | 翻译硕士“翻译职业伦理”课程构建研究:基于语言服务市场现状和MTI教学调研的反思(文/赵田园等)

期刊好文 | 大学英语教材词汇复杂度级差分析(文/唐美华、梁茂成)

期刊好文 | 《指南》视域下高校德语精读教材的思政功能:基于语料库的分析(文/郑峻)


【提示】在线阅读/下载:

1)点击“阅读原文”在期刊网页(http://www.celea.org.cn/class/25)阅读本期刊讯;


2)在CNKI下载论文全文:

https://navi.cnki.net/KNavi/JournalDetail?pcode=CJFD&pykm=WYQY(复制网址,粘贴到浏览器打开)


(长按图片识别二维码,关注《外语教育研究前沿》公众号)



【声明】本文版权归《外语教育研究前沿》编辑部及作者所有。其他任何学术平台若有转载需要,可致电010-88819035或发送邮件至fleic@fltrp.com,我们将帮您协商授权事宜,请勿擅自转载。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